开云电竞直播:
5月9日清晨,茌平区复兴大街五里村的馒头工坊里蒸汽升腾,老面发酵的麦香飘散开来。掀开笼屉,竹签上规整“列队”的馒头正腾起阵阵热气。
五里村曾是当地的“问题村”。干群关系紧张、团体账户终年见底,落后松散是它的标签。“曾经三天两头起对立,家家户户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。”该村乡民杨运中回想道。
小角色出现在2023年末,在外经商的党员刘兵决然返乡,挑起五里村复兴的重担。
“口袋空了,得靠工业填实;人心散了,得用真情靠拢。”刘兵刚就任五里网格党支部书记就立下“军令状”,敏捷点着“三把火”:选拔优异年轻干部充分村级岗位,树立动态考评机制,将情感融入对立调停重塑干群信赖枢纽。
带着这样的管理思路,刘兵很快将目光投向工业复兴。在一场问计座谈会上,复兴大街党工委书记徐鹏和刘兵结合村里的签子馒头传统技艺,瞄准本地老面馒头的商场空白,决定在村里建馒头工坊。
要建馒头工坊首先得处理资金问题。经过一番研究讨论,难题被“党支部牵头、乡民入股、合作社运营”形式破解。
为消除乡民入股顾忌,村里许诺保本付息,危险自担。“不露锋芒第一年干,心里也没底,但怎样也不能让老百姓担危险。”刘兵说。
终究,村党支部领办的大鸾农业农人专业合作社成为馒头工坊的运营主体。依照报名的先后顺序,筹措到60户乡民的30万元资金。
馒头工坊建哪?没当地,那就缩小行政空间,党支部大院摇身一变成了馒头工坊。
该工坊优先吸纳本村人口工作,每月3000元薪酬,多出产一锅加4元,逢年过节每月多发600元。“一早起来和面,忙完也不耽搁接送孩子。”馒头工坊工人刘玉梅说。
依托冷链物流,这些竹签馒头不只走进本地商超,还搭上电商的快车,远销至云南、新疆。年节顶峰时日耗费面粉能达1.2万斤。运作仅一年,工坊营收净赚50多万元。
当重阳节饺子宴端上150位白叟的餐桌,拓展的村道串起新建的农家书屋,社区大学开进村里五里村的日子越来越好。
支部领着干,大众跟着赚。近年来,茌平区已完成全区新村党委领办合作社全掩盖,88个新村经过安排联建、工业联动,蹚出各具特色的复兴之路,带动木材加工、赤松茸栽培、韭菜栽培等特色工业高质量开展。